养乐多大收缩,关厂止血
2025-10-24 09:19:58
来源丨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 作者丨静淇 编辑丨喻博雅 图源丨养乐多
据界面新闻消息,10月20日,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广州养乐多启动业务重组程序。作为此次重组的一部分,该公司将启动关闭广州养乐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养乐多”)广州第一工厂的程序。该工厂将于11月30日正式关闭,未来,广州一厂的生产功能将陆续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厂,以优化生产系统,有效利用管理资源。 养乐多在华关厂并非孤例。2024年12月,运营近20年的上海工厂已先行关停。一年之内,两家核心工厂接连退场,官方口径下的“产能优化”,似乎难掩这家乳酸菌头部玩家面临的生存难题。 广州益力多对外表示,此次的生产体制的调整是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为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的战略安排。广州第一工厂于2002年6月开始投产,由于工厂设备老化,公司决定关闭第一工厂,目前的三厂体制改为两厂体制,为了实现经营资源的集中以及持续的扩大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养乐多两次关闭的均为关键市场的核心工厂。尽管官方强调“战略规划”,但本质上,是销量下滑促使养乐多必须控制成本,让产能往更集中的基地腾挪,以缓解其经营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广州第一工厂为养乐多扎根华南的起点。随着2014年广州二厂、2019年佛山工厂落地,三地形成11.6万平方米占地、日均600万支总产能,但设备老化与分散运营推高了成本。2025年1-3月,广州养乐多日均销量已降至149万瓶,销售区域为广东省、海南省,这与2021年282万瓶的日均销量相比,接近腰斩。可见,“三厂变两厂”的产能转移,某种程度上就是养乐多应对销量下滑的被动调整。 图:养乐多广州第一工厂 至于此前上海工厂的关停,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养乐多退出华东核心生产环节的信号。 2004年成立的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上海工厂运营主体),2005年正式投产,曾是服务华东市场的核心基地。2024年12月关停时,其生产功能转移至中国国内的其他生产基地,如天津工厂和无锡工厂等。与此同时,养乐多本社还宣布将解散当地法人实体“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2023年该公司4512名员工中,多数生产岗位被裁撤。 “华东这边生产端先砍掉,实在是业绩压力太大,不得不做的选择。”行业人士指出。 这一动作背后,是养乐多全国销量的下滑:2023年养乐多在华日均销量为480.5万瓶,较2019年巅峰时期显著下滑。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1月至3月,这一数字下跌到383.1万瓶,较2019年同期597.4万瓶/日的销量仍有显著差距。 图源:Yakult Honsha 两次关厂后,养乐多在华生产基地将从6处缩减至5处(广州1处、天津1处、无锡2处、佛山1处)。 图源:养乐多官网 对养乐多而言,失去的不仅是两座工厂,更是其进入中国时赖以立足的华南、华东“基本盘”。「零售商业财经」认为,关厂是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养乐多需通过持续创新与优化,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早年养乐多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核心是抓住了中国低温益生菌饮料的空白期。但随着蒙牛、伊利等本土玩家入局,市场格局彻底改变:蒙牛优益C、伊利每益添单瓶定价2-3元,低于养乐多的4元,且依托商超、便利店、社区团购的全渠道覆盖,快速抢占下沉市场。 养乐多走到关厂收缩这一步,除了外部竞争加剧,更源于消费需求变化与自身战略失误的叠加。 一是“健康滤镜”破碎,消费需求转向低糖、理性。 养乐多早年凭借“益生菌有益肠道健康”的定位快速崛起:2002年进入中国后,通过广告营销、线下活动及“养乐多妈妈”配送模式,成为“益生菌饮品”的代名词。但近年来,其“健康属性”频遭质疑。 从产品成分看,经典小红瓶配料表中,白砂糖位列第二,碳水化合物含量达5.7g/100ml——根据上海试点饮料分级制度,这一指标被归类为最不推荐的D级(通常碳水含量超5g/100ml即被认为是高糖饮品)。有研究人员指出,从配料来看,其本质更接近“糖水+少量益生菌”,且脱脂奶粉含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需求。 图源:上海饮料分级政策试点 同时,益生菌的“有效性”争议持续发酵。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曾公开表示,目前无充分研究证明益生菌对人体有益,部分研究结果相悖,难以定论其有效性与安全性;2021年,养乐多还因宣传“益生菌可防治新冠病毒”被罚款45万元,虽事后道歉,但品牌信任度受损。 如今,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更青睐低糖、0糖产品,对益生菌的补充也有了更多选择(如益生菌粉、低温酸奶等)。乳酸菌饮料“健康”的标签逐渐淡化,“糖水饮料”的认知加速行业变革。 二是大单品依赖症,战略决策滞后于市场变化。 养乐多进入中国二十余年,始终依赖“小红瓶”大单品,对经典大单品的过于自信,导致其对市场判断不足。尤其在极致品价比、健康化需求的消费偏好下,养乐多已经没有躺平的条件。 虽在2016年养乐多推出低糖款(小蓝瓶)、2023年推出500亿活菌低糖款(小金瓶)、2024-2025年推出蜜桃味、青提味及0蔗糖款,但本质仍是“小红瓶的变种”,未突破乳酸菌饮料的品类边界,也未能覆盖细分需求(如儿童专属、早餐搭配等场景)。 图:养乐多产品 养乐多的战略滞后还体现在渠道与产能规划上。早年快速扩张产能,但未及时应对消费下沉与线上渠道崛起,如今本土品牌依托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新渠道快速渗透,而养乐多仍依赖传统线下配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份额的流失。 本质上,“单品制胜”逻辑更适用于“顺风局”,如今,养乐多面对销量下滑和市场变化的“逆风局”,关厂只是“止血”的下下策,其所面临的挑战在于打破大单品依赖、重建品牌信任。对行业来说,养乐多的退潮,恰是新玩家抓住“健康化、场景化、差异化”趋势的机会。关厂背后
困局根源
最新更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