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夏夜次元破壁:照明技术如何搭建古典与ACG的光影桥梁?

2025-07-24 08:35:26

当凝晖路的灯笼次第亮起,《天官赐福》中的极乐坊场景在古建筑轮廓中渐显;当九曲桥的水面倒影与《百妖谱》桃夭的光影重叠;当和丰楼的墙面在动态Mapping技术下变身国创动画的画布——2025年豫园"夏日奇幻夜"用一场光影盛宴,完成了古典园林与ACG次元的"破壁"实验。


图片



技术落地:从场景复刻到沉浸叙事的次元转译


图片


豫园夜游的核心突破,在于照明技术成为"次元翻译官",将虚拟动画IP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光影场景。和丰楼的动态Mapping国创秀堪称典型案例:通过高精度建筑扫描建模,照明系统将《天官赐福》《百妖谱》等动画中的标志性场景拆解为光影图层,再通过边缘融合技术投射于建筑立面上。当墙面随剧情呈现极乐坊的飞檐斗拱与百妖齐聚的奇幻画面时,建筑本身的砖木纹理与光影中的虚拟元素形成肌理碰撞,这种"真实载体+虚拟内容"的叠加,正是Mapping技术实现"次元穿透"的关键。


灯笼集群的灯光编程则展现了"符号化转译"的巧思。凝晖路的千盏灯笼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装饰照明,而是通过色温分层与明暗控制,在整体视觉上构成《天官赐福》极乐坊的场景轮廓。每盏灯笼的RGBW四色LED可独立调节,当特定区域的灯光切换为动画中标志性的"鎏金红",配合地面投影的祥云纹路,游客便产生了"步入动画场景"的沉浸感。这种将二维动画场景转化为三维空间光影符号的技术,重新定义了"场景复刻"的边界。


更值得关注的是光影与声画的实时协同系统。在"星河夜宴"音乐会上,照明团队采用DMX512协议与音频频谱分析技术,让灯光变化精准匹配《不可说》的空灵旋律与《大黑天》的唢呐燃点。当者来女演唱时,九曲桥区域的灯光以3000K暖光营造朦胧氛围;而浑元的唢呐响起时,中心广场的激光灯束瞬间切换为450nm蓝光与630nm红光的交织,模拟《灵笼》中的末日美学。这种"声光电"三位一体的同步控制,让照明从静态背景升级为叙事参与者。



场景创新:双重语境下的光影平衡术


img


豫园的独特性在于其作为百年文化地标的历史厚重感,照明技术的创新必须在"古典美学"与"次元张力"之间找到平衡点。九曲桥的倒影设计堪称这种平衡的典范:通过在桥体两侧安装防水洗墙灯,将《百妖谱》桃夭的形象投射于水面,灯光采用8°窄光束角控制避免强光直射古建筑,同时利用水面自然波动形成"动态滤镜",使虚拟角色呈现出"似与不似"的朦胧感——既满足了二次元粉丝的识别需求,又保持了江南园林"写意留白"的传统意境。


灯笼与建筑的光影互动则体现了"层次化照明"的智慧。豫园的传统灯笼保留了竹骨纸糊的形制,但内部替换为可调光LED模组,通过预设程序实现"常态-主题"模式切换:日常状态下保持2700K暖光还原历史风貌;当演绎《天官赐福》剧情时,特定区域灯笼的亮度骤升并切换为5000K冷白光,与周边古建筑的泛光照明形成明暗对比,自然引导视线聚焦于"次元场景",这种"不破坏基底,只强化焦点"的设计逻辑,为历史建筑的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动态光影的"节奏控制"同样关键。在持续120分钟的"国创豫宙漫游"中,照明团队将光影强度划分为"铺垫-高潮-过渡"三个层级:开场用低照度(5-10lux)的轮廓光勾勒园林骨架,让游客适应从自然光到人工光的过渡;核心表演环节提升至30-50lux,并加入激光与频闪效果;场景转换时则通过20秒的灯光渐变(色温从3000K平滑过渡至5000K)完成情绪引导。这种基于人体视觉适应规律的光影节奏设计,有效避免了高强度光影对古典园林氛围的消解。



行业启示:照明技术在文化融合中的角色进化


图片


豫园的实践为照明行业提供了多重跨界融合的思考维度


技术需成为IP"叙事协作者"从《黑神话:悟空》到《雾山五行》,每个国创IP都有独特的视觉符号体系,照明技术不再是通用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而需要深入理解IP内核——如为《镇魂街》设计的"火焰红"光效,其620nm波长的选择正是基于动画中"镇魂火"的设定,这种"技术服务于IP细节"的逻辑,拓展了照明设计的文化深度。


临时照明系统的模块化创新值得关注。豫园作为常年开放的文化地标,夜游装置需满足"快速搭建+无损安装"的要求。此次采用的磁吸式投影支架、免打孔洗墙灯固定件,以及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灯光控制系统,既避免了对古建筑的破坏,又实现了3小时内完成场景切换,这种"轻量化技术方案"为历史场所的短期文旅活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Z世代审美倒逼技术升级。现场观众对"粒子光效还原动画名场面"的高要求,推动照明团队引入16bit灰度控制的激光设备,使《渊海无畏》表演中的"剑气"光影呈现出更细腻的渐变层次。这种"用户需求驱动技术迭代"的模式,预示着文旅照明将从"标准化供给"转向"个性化体验定制"。


从和丰楼的动态Mapping到九曲桥的虚实倒影,豫园夏夜的"次元裂变"本质上是照明技术对文化表达边界的拓展。当灯光既能还原《天官赐福》的鎏金盛景,又能守护江南园林的水墨意境,其已不仅是"照亮"的工具,更成为文化跨界的"翻译器"与"粘合剂"。这种在传统与潮流间找到平衡点的技术实践,或许正是未来文旅照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文章相关资源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更新

  • 拼多多上的“家书”,为何无一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 【今日快讯】张雪峰复播称“文科大有可为”;多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深圳通报郑智化登机调查情况

  • 【涨知识】雷士照明人要掌握的照明知识之“照度”

  • 工信部通报!这20款智能终端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 假设中国不出口照明产品,这个世界将会怎样?DeepSeeK,这样回答!

意见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