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突围,光亮荆楚:深挖1631亿夜游市场的“文化光引擎”与“降本增效术”
2025-08-19 08:29:01
2025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照明行业承压“过冬”,据统计,今年年内全国照明工程招标量同比下降约18%。然而,在“内卷”的夜经济赛道,湖北却交出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文旅部数据显示,湖北2024年夜游消费规模达1631亿元,以日均4.47亿的“真金白银”昭示其独特活力。作为国家首批夜经济试点省份,湖北的成功绝非简单的灯光堆砌,而是凭借“文化+科技+运营”深度融合的光影创新路径,为照明行业在寒冬中点燃了一盏“破局明灯”。中国照明网深入荆楚大地,解码其独特性与普适性,探寻照明企业如何在夜经济2.0时代寻得增长新机。
湖北样本的独特性: 以光影为笔,深耕文化IP的“灵魂光效” 当“千城一面”的灯光秀令市场审美疲劳,湖北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地域文化基因深度注入光影叙事,实现差异化“出圈”。 文化驱动的“沉浸式再造”取代景观亮化: 武汉“长江灯光秀”升级为“光影诗画长江”: 不再是单纯亮化楼宇,而是基于荆楚历史、诗词歌赋定制主题内容(如《楚辞新韵》光影季),融合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光色、动态与水幕投影的精准叙事。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的光”,而非“光的内容”。 《夜上黄鹤楼》的“活态化”实践: 以黄鹤楼为幕布,通过动态投影、互动灯光装置与真人演绎的混合模式,让《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再是静态景观,而是“可游可感”的千年穿越。数据显示,项目带动周边关联消费提升超20%,验证“文化沉浸感”对延长消费链条的乘数效应。 “虚实共生”的科技应用,降低成本提升体验 襄阳唐城 - 裸眼3D+互动灯光赋能运营降本增效: 《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核心区域引入裸眼3D投影替代部分实景搭建,结合地面互动感应灯光装置,游客能“步步生莲”、“点燃”虚拟宫灯。此举显著降低后期维护更新成本,提高了体验趣味性与传播裂变性,年吸引夜间游客超百万。 十堰武当山“VR光影道境”- 轻量化投入撬动文化感知: 相比大型演艺,该项目在关键节点布设VR光影设备,让游客通过轻量级头显或互动装置沉浸体验“紫气东来”等道家意象。模式轻便、更新灵活,为资金有限的中小景区提供借鉴。 湖北经验的普适性: 降本增效、激活存量、城乡融合的“行业启示录” 湖北模式的可贵,不仅在其独树一帜,更在于它为当前行业困境提供了具普适参考价值的破题思路: 从“大投入建新”到“巧运营盘活” 竹溪武陵不夜城 - 闲置资产变“光影宝藏”: 利用改造旧厂房、老街,以低投入的定制化灯光装置(如融合“山二黄”戏曲元素的互动光影墙、皮影戏灯光舞台),巧妙活化在地非遗,撬动7.3亿闲置资产盘活。证明照明是“轻量改造”激活存量空间的利器,适合当前紧缩预算。 “夜游+”联动摊贩经济 - 点亮低成本“烟火气”: 湖北省建成600处规范化、适度亮化的夜市疏导点(年营业额约86亿元)。简单却设计感十足的节能LED氛围灯带、灵活太阳能移动照明灯车,为个体经营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夜间营业环境,直接带动小微经济,照明产品采购需求量大且稳定。 “降本增效”是寒冬期的核心诉求 乡村项目的“智能运维”样板: 罗田九资河《梦回鸠兹》项目广泛采用太阳能LED庭院灯+LoRa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分区、分时、亮度可调照明,降低后期电费及维护成本达30%。节能与智能控制成为乡村项目“活得久”的关键。 共享模式与灵活采购: 县域小型景区可通过联合采购、设备租赁(如分时租赁投影设备、互动装置)减轻一次性投入压力。襄阳、随州等地的“光影设备共享平台”试点值得关注。 城乡有别但融合理念相通 城市 - 聚焦体验升级,打造高粘性“文化地标光”: 武汉、襄阳案例表明,城市夜经济需依托成熟载体,用光影讲好深度故事,提升复游率和高附加值消费。 乡村 - 强调“烟火气+低成本生态光”: 竹溪、罗田的成功在于用灯光放大本土生态和民俗的“烟火气”(暖色调灯光、局部聚焦的照明设计),注重性价比和可持续运营。照明企业可针对性开发乡村定制化、模块化、易安装维护的产品包。 破局方向: 照明企业如何抓住“湖北样本”里的寒冬机遇? 从“设备供应商”向“光影内容服务商”升级: 培养或整合创意、策划、内容制作团队,能提供“文化IP挖掘 - 光影叙事设计 - 设备集成实施”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如为中小景区打造低成本“微光影剧场”套餐。 拥抱“节能+智能”的刚需: 强化核心优势: 重点推广超高光效LED、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先进智能控制系统(具备远程运维、数据分析功能),直击客户“降本增效”痛点。 数据赋能决策: 可与景区合作,利用智慧照明系统收集人流、热点数据,反哺商业布局和运营优化,提升服务附加值。 下沉市场与“微更新”蓝海: 聚焦县域&乡村:开发适应其预算和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及灵活合作模式(如设备租赁、分期付款、EMC能源托管)。 深耕城市“微更新”: 老旧街区改造、口袋公园夜环境提升、小型商业体外立面更新等,对功能性结合艺术性的中小规模照明需求旺盛。 抱团取暖,构建“光影生态圈”: 与文旅策划、数字科技、商业运营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共同承接综合性项目,分散风险,共享收益。 编者按:冬夜虽寒,有光则明 中国照明网认为,湖北样本深刻启示:在行业“寒冬”期,夜经济绝非饱和的红海,而是亟待深耕的价值蓝海。 照明技术的价值核心正在从单纯的“明亮化”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活化”、“体验升级”、“资产盘活”与“降本增效”。这要求照明企业必须跳出硬件思维,以“光文化营造者”和“轻资产运营赋能者”的新角色,深度参与地方文脉挖掘与商业逻辑构建。 谁能率先抓住“文化光效”的灵魂、掌握“降本增效”的硬核技术、并精准匹配下沉市场的普惠需求,谁就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不仅熬过寒冬,更能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方璀璨“夜景”。
最新更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