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万套灯具到国家级案例:乐山大佛夜游照明的进阶之路
2025-09-03 08:19:09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乐山大佛的夜间呈现不仅是对千年石刻艺术的当代诠释,更是照明行业在文化遗产活化领域的典范实践。2023年,乐山大佛景区年接待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其中夜游项目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三江神韵”航线更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典型案例名单》,成为文旅融合的国家级标杆。
乐山大佛夜游项目的技术根基始于2017年“夜游三江”项目的启动。利亚德(成都)文旅科技全程参与设计施工,打造出四川省内最大单个夜景项目,以8万多套睡佛山体灯组构建“丹青山水,禅意城市”主题框架,创新利用4G网络实现夜景照明子项环网控制。这一系统通过“勾、皴、染”的国画手法,用科技手段串联山、水、城自然文化景观,实现了游江、游山、游城的一体体验。
在文物保护方面,照明设计严守“最小干预”原则,灯具避开文物本体,通过精准控光呈现石刻细节。如“夜游凌云山”项目中,333级石阶采用地埋式灯光设计,既营造出静谧禅意,又避免了对石刻本体的直接照射,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夜间体验的平衡。2024年6月启用的夜游三江游船项目,进一步优化了光影控制系统,通过智能调光技术使游船观赏段的灯光呈现更加精准稳定。
照明团队以“国画山水”为创意核心,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级文化表达体系。宏观层面,8万套灯具联动将睡佛山脉化作巨幅光影长卷,通过“睡佛初醒”的渐变光效模拟破晓天光,实现“天人合一”理念的视觉转化。这一设计借鉴嘉州画派精髓,以冷白、暖黄的光影层次替代传统笔墨,重现“山形如佛”的自然奇观。
中观层面的“心中有佛”声光秀堪称文化叙事的神来之笔。当游船泊于乐山大佛脚下时,光影技术借由大佛周边灯光变幻,再现唐代工匠90载凿佛的艰辛历程。这场沉浸式体验通过6000K-3000K的精准色温调控,搭配同步解说,将文献记载的造佛历史化作生动的光影语言,让游客在45分钟的航程中深悟佛文化精髓。
微观层面的“千年古佛读经路”设计中,照明团队以投影技术将经文投映于333级石阶。通过五色光效变化对应佛教文化符号,既满足夜间导览功能需求,又以光影艺术诠释宗教文化内涵,使石阶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通道,这一设计在景区官方导览体系中得到明确阐释。
照明技术的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景区经济效益。根据景区官方票务信息,“夜游凌云山”实行季节性票价体系:夏季组合票158元/张,冬季组合票138元/张,市民票20元(节假日除外),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场景。2024年推出的夜游三江游船项目票价228元/人,进一步丰富了夜游产品矩阵,延长了游客消费链条。
在社会效益方面,夜游项目的成功运营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传播能力。“三江神韵”航线的入选国家级精品案例,印证了照明技术在文化表达上的专业水准。游客通过光影艺术更直观地理解了乐山大佛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沉浸式体验使佛教文化传播从静态观赏升级为动态感知。
从运营数据来看,夜游项目显著提升了景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夏季19:30-22:30、冬季19:00-22:00的运营时间设计,充分利用了夜间时段资源,与白天游览形成互补。而灯光系统采用的LED光源和智能控制技术,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实现了能耗优化,为文化遗产景区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乐山大佛的夜游实践为照明行业提供了宝贵启示:在文化遗产领域,灯光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文化转译的媒介和价值重构的引擎。从8万套灯具勾勒的山体轮廓到4G网络控制的光影变幻,从国家级精品航线的荣誉到50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这些数据共同描绘出照明技术赋能文旅经济的清晰路径。当暮色中的大佛在光影中重现慈悲容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传统与现代在夜色中的完美共生。
最新更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