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笔,文旅为卷:上饶夜游书写照明行业转型新范本
2025-09-06 09:13:37
当篁岭古村的万盏暖灯在暮色中次第亮起,当龟峰丹霞崖壁上的红色史诗通过光影徐徐展开,当望仙谷的悬崖栈道在智能灯光中化作仙侠幻境——上饶的夜游经济正在书写照明行业从"功能供给"到"场景创造"的转型样本。
在2024年中国LED景观照明市场规模达402.8亿元的产业背景下,上饶系列夜游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激活区域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更构建了照明企业参与文旅开发的全链条服务范式。
技术创新:精准控光与智能系统的场景落地
上饶夜游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照明技术与场景需求的精准适配:
篁岭古村:运用矩阵集中反射式光学设计,精准引导LED光线,使古建筑照明无效溢散光显著降低,能耗大幅下降,同时有效避免传统照明对木构件的损伤。
龟峰丹霞:采用高流明激光投影与定制滤镜,既满足剧目高对比度显示需求,又通过光谱优化规避光污染问题,相关技术方案被纳入省级文旅照明技术导则。
望仙谷:部署数字调光系统,可根据游客流量实时调节亮度与色温,实现“按需照明”的节能目标,节电效果可观。
文化转译:从符号再现到情感共鸣的照明叙事
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光影体验:照明技术在文旅场景中可作为文化表达的"光学语言"。上饶项目团队利用灯光的明暗、色彩与动态控制,把地域文化元素变成可感知的光影。例如篁岭"晒秋人家"灯光秀,提取红辣椒、黄玉米自然色谱,运用色温渐变技术,展现层次丰富的暖色调肌理,既保留农耕文化质朴感,又强化视觉记忆。
实现非遗文化的光影活化:在祠堂广场板龙灯表演中,传统灯笼植入LED模组与无线控制芯片,通过预设程序让龙身灯光同步变换。灯龙舞动时,灯光随鼓点呈现"呼吸、追逐、闪烁"等动态效果,使古老民俗借助现代技术增强表现力。这种"传统符号+智能控制"模式,与杭州玉湖公园良渚文化投影相呼应,证明照明技术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探索严肃题材的光影表达:龟峰红色主题照明没有采用直白的红色灯光,而是通过冷白到暖橙的色温渐变,模拟日出东方的视觉意象,并配合激光勾勒山河轮廓,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文字转化为沉浸式光环境。该方式避免商业化俗套,以光学隐喻增强红色文化情感穿透力,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分钟以上。
产业升级:从工程施工到运营服务的角色转型
上饶夜游项目的产业价值远超照明工程本身,展现了照明企业全链条服务能力。前期,团队深度介入景区规划,以“设计+产品+实施”一站式模式,将照明投资控制在总改造成本18%,却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40%左右,凸显照明“低投入高杠杆”的文旅价值。
运营阶段,中标企业成立运维团队,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实现灯光远程监控与智能管理。如葛仙村千灯盛境项目通过每月光效校准,三年灯光衰减控制在15%,低于行业25%平均水平,推动照明企业向长期运营伙伴转型。
绿色照明理念贯穿项目,婺女洲水上火壶表演采用光伏供电LED系统,篁岭古村公共照明使用可回收材料模块化灯具,维护成本降低50%。项目通过《绿色照明服务认证》三级评定,获文旅专项补贴,践行“双碳”目标。
行业启示:文旅照明的价值重构与路径探索
上饶夜游项目的成功实践,为照明行业提供了多维度启示。技术上,龟峰项目以10%光效损耗换取90%文化表现力,印证精准控光才是文旅照明核心;设计层面,篁岭、望仙谷通过"色彩-符号-情感"三层映射,打破灯光秀同质化困局。
在智能与双碳趋势下,上饶项目智能控制系统可对接文旅大数据,实现游客热力、灯光效果与能耗的动态平衡;光伏照明等绿色技术也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样本。可见,照明行业未来竞争力在于技术、文化、运营的综合实力。
信江两岸的璀璨灯火,见证着照明行业从"照亮空间"到"创造价值"的跨越。这些案例证明,唯有扎根文化、贴合场景,照明技术才能为文旅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最新更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