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谁?中国照明科技领域的两院院士

2025-09-08 11:10:25


图片


向每一个追光人致敬

导入语:他们是实验室里的“追光者”,也是产业界的“点灯人”。

本文聚焦梳理了部分两院院士(排名不分先后)在照明领域的探索:从硅基氮化镓蓝光LED到Micro-LED显示,从可见光通信到柔性照明技术,他们的研究不仅改写了行业格局,更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一、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领域(光源与材料)


图片
图片

江风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导体发光学家

图片

主要从事半导体发光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器件物理和专用装备研究。1963年9月生于江西省余干县。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现光机物理所)获硕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

★核心成果‌:

  全球首创硅基氮化镓蓝光LED技术,突破传统蓝宝石衬底技术瓶颈;

  开发金黄光LED,实现无荧光粉自然光照明,光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任职单位‌: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照明支撑‌:推动LED照明光效提升与成本降低 。硅基黄光LED光功率效率提高到26.7%,远高于中国之外的公开研究记录的最高水平(9.63%);将高光效黄光和红光LED组合起来,实现了暖色调、无荧光粉、快响应、高光效、长寿命、纯LED光源,率先在路灯、台灯等市场应用;研制出单面出光、光效达56.7%的硅基绿光LED芯片,成功应用于专用飞机显示装备上,解决了抬头显示器功耗大、热量高的难题。


图片

刘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纳制造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BT等芯片封装领域的研究。1963年3月生于湖北省黄梅县。1983和1986年分别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微电子封装与LED制造

★核心成果‌:

  开发高密度三维异质集成封装技术,解决大功率LED散热难题;

  建立LED封装可靠性预测模型,提升器件寿命30%以上。

★任职单位‌: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照明支撑‌:为高亮度LED芯片量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智慧照明系统集成化发展 。通过创新设计一种晶圆级可制造的新型硅基氮化镓纳米线光电极结构,实现了高达10.36%的半电池太阳能制氢效率,并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产氢超过800小时,首次将光电极使用寿命从小于100小时的“小时级”推进至“月级”,成功突破传统光电制氢装置在效率和可靠性上的瓶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下一步规模化制氢应用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图片

张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材料研究。1964年2月生于江苏省大丰市(现盐城市大丰区)。1983、1986和1995年分别于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电材料与Micro-LED显示

★核心成果‌:

  突破氮化镓材料外延生长技术,实现Micro-LED芯片高效转移;

  开发全彩色微显示阵列,推动透明照明显示融合应用。

★任职单位‌: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

★照明支撑‌:奠定下一代超高清智能照明显示技术基础 。研制成功新型高性能紫外探测和固态光源器件,开拓高灵敏空天日盲紫外探测成像等应用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成就,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图片

罗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导体光电子技术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1960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199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子集成

★核心成果‌:

  研制高稳定性半导体激光照明芯片;

  开发可见光通信(VLC)系统,实现照明-通信一体化。

★任职单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照明支撑‌:源增益耦合DFB激光器的开创者之一,在支撑半导体照明、宽带光纤网络的光电子器件和工程化核心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在常规封装LED器件外构置三维自由光学曲面将光线高效、均匀投射到被照明区域的思想和总光通量可简单线性扩展的光源模组拓扑结构,发挥LED体积小、可调控光线行为的优势,同时提高照明均匀性和光能利用率。专利成果转让至合作企业并实现了产业化,形成照明光源系列产品。


图片

吴以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功能材料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1946年11月出生于广西玉林市。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

★核心成果‌:

  发明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支撑特种照明设备开发;

  突破激光频率转换技术,实现全光谱健康照明。

★任职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功能晶体研究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照明支撑‌:推动激光在信息、先进制造、医疗、环境和国防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是适合用于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


图片

‌王启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电子学家

图片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1934年7月3日生于福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子学

★核心成果‌:

  研制国内首个室温连续工作半导体激光器,奠定光纤通信光源基础;

  开发高速光电探测器阵列,推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微型化。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照明支撑‌:对发展光信息处理、光开关、光交换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做出了贡献。


图片

陈良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半导体光电子学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光电子领域研究。1939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半导体激光照明

★核心成果‌:

   突破大功率激光器封装技术,实现千瓦级工业照明应用;

  开发车用激光前照灯系统,亮度达传统LED的3倍。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主任

★照明支撑‌:国内率先实现量子阱激光器的突破,并开拓不同波长,不同功率,不同应用目标的量子阱激光器和其他光电子器件的研制、开发与工程化。


图片

王立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

图片

长期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1946年7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市。197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1982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激光照明与传感

★核心成果‌:

  研制高稳定性激光雷达光源,精度达0.1lux;

  开发自适应道路照明系统,节能率超60%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照明支撑‌:提出并实现了高功率激光面阵与其衬底材料制成的微透镜面阵单片集成,使激光光束质量获得成倍改善。


二、光学系统与能效优化领域


图片
图片

庄松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学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光学工程研究。1940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8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学系统设计与光信息处理

★核心成果‌:

   建立非成像光学理论模型,优化照明光场均匀度;

  开发自由曲面透镜设计软件,提升灯具光效达50%。

★任职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所长

★照明支撑‌: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被誉为“现代白光信息处理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解决道路照明、医疗照明等场景的光学配光难题 。


图片

罗先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电领域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光电技术研究。197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微纳光学与超表面技术

★核心成果‌:

  设计亚波长光栅结构,提高LED出光效率20%-30%;

  开发柔性光学薄膜,实现照明光源轻薄化。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

★照明支撑‌:突破传统光学器件限制,赋能微型化照明设备研发。主要研究微纳尺度、亚波长尺度下电磁行为特性规律,包括电磁波超衍射传输、局域、极化、吸收和辐射调制等。构建以微纳光学、人工结构材料为核心的光机电功能模块和系统,促进微纳光学技术发展,以及在轻量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纳米光刻、高灵敏传感、电磁探测、电磁隐身等领域应用


图片

干福熹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

图片

主要从事非晶态物理、固体光学和光谱学以及光信息存储研究。1933年1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究领域‌:激光玻璃与光学材料

★核心成果‌:

   发明稀土掺杂发光玻璃,拓展固态照明光谱范围;

  建立光学材料数据库,指导高效照明材料选型。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照明支撑‌:中国光学和激光材料、非晶态物理以及光电子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LED/激光照明提供关键材料体系支撑 。


图片

姜会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用光学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1945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学系统设计

★核心成果‌:

  创立"衍生共焦"理论,提升照明均匀度至95%;

  开发多光谱融合照明技术,支持医疗/农业特种光源。

★任职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照明支撑‌:光学设计理论方面,提出了衍生二级光谱理论,提出了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在光电动态性能测试方面,研制成功激光特殊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了国家标准,并在武器装备中有重要应用。在空间激光通信方面,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了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其中飞机间高速率激光通信距离高于中国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



交叉应用技术领域(扩展照明边界)


图片
图片

周立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电子成像技术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成像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研究。1932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电子成像与夜视技术

★核心成果‌:

  开发超灵敏微光成像器件,探测照度低至0.001 lux;

  设计红外照明融合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感补光。

★任职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照明支撑‌:拓展照明技术在安防、军事等低照度场景的应用 。


图片

祝宁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波光子学家

图片

主要从事微波光子器件与技术的研究。1959年12月出生于贵州安龙县。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986、1990年分别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微波光子学与智能控制

★核心成果‌:

  研制照明-通信协同芯片,支持千兆级LiFi传输;

  开发自适应调光算法,动态优化照明能耗。

★任职单位‌:南开大学智能光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院长

★照明支撑‌:推动照明系统向物联网节点升级 。提出耦合腔激光器新结构,解决了激光器阻抗匹配和模场匹配等难题,缓解了高速率与高功率之间的矛盾;研制出28GHz超宽带半导体激光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开发成功集成化多信道光模块技术,在华为和光迅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


图片

‌郑婉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光电子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半导体激光器研究。1966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光子晶体激光器

★核心成果‌:

  实现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光源,亮度达传统LED百倍;

  突破激光照明散热瓶颈,寿命超5万小时。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照明支撑‌:为汽车照明、投影显示提供新一代光源方案。在硅基光子晶体和激光产生研究方面,采用硅基纳米结构材料,实现高Q值的光子晶体微腔,首次在国际上采用硅基光子晶体宽带隙材料,实现可见光的锁模脉冲激射,上述工作被作为前沿技术进展分别在Laser Focus World(2003.2)、Photonics等杂志报道;在III-V族半导体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方面,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InP、GaAs基光子晶体面发射、边发射激光器的突破;在光子集成新技术方面,研制出中国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片键合、清洗系统;利用联合调控光子态和电子态获得高性能激光输出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低发散角光子晶体激光技术成功进行技术转移。


图片

黄如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电子器件专家

图片

主要从事微电子低功耗器件及工艺研究。1969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福建南安。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7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低功耗集成电路

★核心成果‌:

  开发智能照明控制芯片,功耗降低60%

  建立LED驱动IC可靠性模型,延长灯具寿命2-3倍

★任职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

★照明支撑‌:发展了适于十纳米以下集成电路的围栅纳米线器件理论及技术,系统揭示了器件关键特性的新变化及其物理根源,提出了可大规模集成的新工艺方法,成功研制出低功耗围栅纳米线器件及模块电路。


图片

黄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机光电子专家

图片

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子学研究。1963年5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柔性OLED照明

★核心成果‌:

  实现全球首款可卷曲照明面板,曲率半径<1mm;

  开发钙钛矿发光材料,器件效率突破25%。

★任职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照明支撑‌:成功开拓了全彩聚合物长余辉材料在全彩显示以及高级安全打印等领域的应用;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研究领域,通过加快辐射复合速率,显著提高荧光量子效率,使钙钛矿LED外量子效率突破30%大关,接近实现产业化水平。


图片

刘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

图片

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1964年4月生于江西丰城市。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88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8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领域‌:Micro-LED集成

★核心成果‌:

  开发巨量转移技术,实现1000PPI微显示阵列;

   建立LED-IC协同设计平台,缩短智能照明开发周期50%。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 院长

★照明支撑‌:提出了功能层掺杂和局域电场增强的阻变存储器性能调控方法,提高存储器整体性能;发展了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技术并拓展到禁运的短波衍射元件研制中。



四、外籍院士(国际合作引领)


图片
图片

常瑞华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纳米光电子研究专家

图片

★研究领域‌: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核心成果‌:

  开发高速VCSEL激光器,推动人因照明(HCL)技术发展;

  主导国际半导体照明路线图制定。

★任职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照明支撑‌:促进中国与国际照明技术标准接轨。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的物理,设计,材料和应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使得VCSEL确立了在多模光纤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和3D传感应用等领域的统治地位。


图片



说  明

文章所列两院院士信息,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官网、以及中国工程院官网。

文章相关资源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更新

  • 拼多多上的“家书”,为何无一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 【今日快讯】张雪峰复播称“文科大有可为”;多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深圳通报郑智化登机调查情况

  • 【涨知识】雷士照明人要掌握的照明知识之“照度”

  • 工信部通报!这20款智能终端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 假设中国不出口照明产品,这个世界将会怎样?DeepSeeK,这样回答!

意见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