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教室护眼灯用了2年就变黄了!

2025-09-10 08:17:35

做过灯具的人都知道,灯具长时间使用后有见过严重光衰的,色温漂移变得发蓝的,当然这几年也出现过灯体发黄变碎,外壳成粉末导致灯杆断裂掉下来的,像纸一样的灯。

图片

教室护眼灯同样也不例外,你敢相信吗?用了两年的教室护眼灯竟然变黄了!近日行业网友朋友圈贴图来稿,别让劣质护眼灯祸害了“小眼睛”。同时提出改造后的教室灯能否经得起审计的二次检测的质问(如下图)。

图片
小编认为,质量是教室照明改造的重中之重,轻质量贪便宜,只会得不偿失。教室照明的改造不只是马上改造完后的光环境验收,灯具质量与可维持质量是关键。不合格的教室灯只会浪费财政资金,伤害使用方。
色温3300-5300K是教室灯国家标准的要求,放完一个暑假回来,教室灯变黄了?图中肉眼可视的教室灯质量明显有问题。我们相信大多数的教室灯,尤其是大品牌是靠得住的。在当下个别教室照明项目只看价格,未必是件好事,值得行业、业主与采购方的警醒!
图片
为此,我们特意请教了CVC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失效分析与可靠性测评中心团队专家,她们认为:

护眼灯的结构大致可分为灯体(结构件)、灯罩/扩散板和内部电子元件等三部分。高分子材料(如PMMA、PC、ABS、PP等)因其具有质量轻、易加工和优异的绝缘性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照明等领域。

高分子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黄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原因,一是材料老化二是外部污染。材料老化原因主要包括:

1.光老化:高分子材料在长期吸收光线(尤其是紫外线)的能量后,其内部高分子链发生断裂或交联,生成黄色的发色基团。

2.热老化:高分子材料长期处于较高温度,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变黄、变脆的现象。

3.添加剂/助剂的析出或失效:高分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等助剂以延缓材料的老化。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材料中添加的助剂可能析出至材料表面或分解失效,导致材料变色。


材料外部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

1.在使用环境中,灰尘、毛絮等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护眼灯表面,导致护眼灯发黄。

2.其他部件中的显色物质迁移或粘附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导致材料变色。


文章相关资源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更新

  • 拼多多上的“家书”,为何无一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广东老板靠「山寨」饮料起家,一年狂揽百亿

  • 【今日快讯】张雪峰复播称“文科大有可为”;多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深圳通报郑智化登机调查情况

  • 【涨知识】雷士照明人要掌握的照明知识之“照度”

  • 工信部通报!这20款智能终端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

  • 假设中国不出口照明产品,这个世界将会怎样?DeepSeeK,这样回答!

意见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