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市场低迷中破局,上海光影节做对了什么?

2025-10-29 16:54:21

“投资800万的夜游项目,周末游客不到百人。”“同样的灯光秀,去年还人山人海,今年就门可罗雀。”“夜游项目同质化严重,游客审美疲劳加剧。”

这些来自业内的声音反映了当前夜游市场的真实困境。在整体消费降级、项目严重同质化的背景下,夜游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潮。

然而,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30天吸引客流超2180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近50亿元在行业普遍低迷的当下,这一数据格外引人深思。


行业寒冬:夜游项目的集体困境


夜游市场确实陷入了困境。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当前夜游项目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同质化严重——全国各地的灯光秀、光影节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投资回报率低——高昂的投资与低迷的客流形成鲜明对比;

体验感单一——静态观赏多,互动体验少,难以形成重复消费。

一位不愿具名的景区负责人透露:“我们投资500多万做的夜游项目,最好的时候日均客流也不过300人,回本遥遥无期。”

在此背景下,上海光影节的突围更显珍贵。


破局之道:上海光影节的差异化打法


内容创新:从“看光”到“玩光”

与传统夜游项目不同,上海光影节在徐汇西岸设置的7米高“亚”字牌“大灯泡”,采用了双面光电玻璃在国内的首次商业化应用。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带来视觉震撼,更创造了独特的互动体验。


图片

“我们摒弃了单纯‘让游客看灯光’的思路,而是设计‘让游客玩灯光’的体验。”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这种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

商业融合:光影与消费的深度绑定

本届光影节慎余里主会场的设计极具巧思——艺术装置与商户位置深度融合,观看路线自然引导客流进入商业区域。


图片

虹口区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的餐饮老板感受明显:“晚上将近十点还有客人用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徐汇西岸的布朗石餐厅更是天天排队。

光影节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我们从策划初期就邀请商业主体参与,确保每一个光影节点都能为商业引流。”

技术破圈:照明技术的场景革命

上海光影节成为了照明技术的“试炼场”。除了双面光电玻璃,多个分会场还测试了智慧导览、AR互动、光影随动等创新技术。


图片

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观赏,更解决了夜游项目的运营痛点。“比如人流量监测技术,既保障了安全,又为商业转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片

长效运营:超越“节庆式”思维

更值得行业借鉴的是,上海光影节突破了“节庆经济”的短期思维。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光影节艺术装置延续使用率达53.6%,多个分会场的光影秀将长期保留。

长宁区上海荟聚的7个光影艺术装置全部保留,徐汇区的部分技术将应用到日常照明领域。这种“长期主义”思维,大大提高了投资回报率。


图片

“优秀的夜游项目不应该‘过节死’,而应该成为城市永恒的风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启示录:寒冬中如何点火


01:在地文化的深度转译

成功的夜游项目必须扎根在地文化。上海光影节没有简单复制他处经验,而是深入挖掘徐汇滨江的工业遗址文化、慎余里的石库门建筑文化,让光影叙事与场地文脉产生深度共鸣。

  • 拒绝简单的符号堆砌,追求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

  • 将地方故事转化为可感知的光影体验

  • 建立独有的视觉识别系统,避免千篇一律

02:科技服务的艺术表达

技术应该隐身于体验之后。上海光影节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往往不是技术最超前的,而是技术服务于艺术最到位的。那个7米高的“亚”字牌大灯泡之所以成为网红打卡点,正是因为它用前沿技术创造出了极具亲和力的互动体验。

  • 技术选择以增强体验为首要标准

  • 降低互动门槛,让各年龄段游客都能参与

  • 保持技术稳定性,确保运营顺畅

03:商业逻辑的提前植入

与传统“先做内容再想商业化”的思路不同,上海光影节在策划阶段就构建了完整的商业模型。每个光影装置的选址都经过精确的客流模拟,每条游览路线都暗含消费引导逻辑。

  • 投资前先明确盈利模式

  • 与商业主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 通过多业态联动提升整体收益

04:长效运营的顶层设计

上海光影节最值得借鉴的是其长期运营思维。53.6%的艺术装置延续使用率不仅大幅提升了投资回报,更让光影节的效益得以持续释放。这种从“节庆项目”到“城市资产”的转变,是破解夜游项目短期魔咒的关键。

  • 规划时考虑后续利用方案

  • 建立灵活的模块化设计

  • 培养本地运营团队,降低人力成本

上海光影节的案例表明,夜游市场的低迷,不是需求的消失,而是同质化供给的过剩。正如一位业内观察者所说:“不是夜游没有市场,而是平庸的夜游没有市场。”

结语:当下夜游市场正经历必要的洗牌期。上海光影节的成绩证明,即使在最寒冷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项目依然能够脱颖而出。作为中国照明学会文旅照明专业委员会,我们无意掩饰行业的困境,但也希望借此案例说明:破局的关键不在于抱怨环境,而在于创新突破。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寻找光明。在夜游市场的寒冬里,上海光影节点亮的不只是城市夜景,更是行业前行的道路。


文章相关资源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更新

  • 你家的灯,可能正在影响你的睡眠和情绪!国家新标准重磅出击

  • 【今日快讯】钟睒睒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00后用打印机造出250多万假币;英伟达将向诺基亚10亿美元股权投资

  • 吵了这么多年的茶位费,终于要被立法整治了?

  • 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 告别“欢喜哥”许绍雄:“有几个角色让观众记住,就已经很成功了”

  • 郑智化就“连滚带爬”表述道歉

意见反馈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