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元一袋冰,山姆新晋刺客诞生了
                            
                                2025-07-10 08:52:58                            
                            
                                                            
                        
                            
最近的天气热得让人怀疑人生,太阳像个大火球狠狠地炙烤着大地,走在路上感觉鞋底都要被融化了一样。
于是人们在空调房里避暑,在冷饮中寻找慰藉。
正因如此,当山姆会员的2公斤装食用冰以22.8元的价格闯入公众视野时,才会被网友冠上“冰块刺客”的名号,迅速登上热搜。
有人说这是智商税结晶体,也有人说贵得值。在争议之下,一场关于消费认知、场景定价、品牌操盘的现实实验正悄然展开。
22.8元的两极风暴
把水冻成冰块,价格翻了近三倍,这不是段子而是山姆超市货架上真切存在的商品。
这款“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在山姆APP和门店的统一售价为22.8元。
图源:小红书@卷卷
换算一下:冻出2公斤冰,理论上只需要4瓶500ml的农夫山泉瓶装水(市价约8元),如今卖到22.8元,等同于一瓶水要价5.7元,这可贵太多了。
而在蜜雪冰城,一杯带盖冰杯仅售1元还附送纸杯和吸管;麦德龙同类产品3公斤售价22.89元;工业冰批发价更是低到离谱,10公斤只要8元。
因此,价格成了最大的争议点。
对此山姆和农夫山泉给出了两个定价逻辑关键词:千岛湖水源和24-32小时缓冻工艺。
根据品牌描述,这款食用冰采用的是杭州千岛湖深层水,经过多重过滤净化后,采用24-32小时超低速缓冻技术制成。
与普通流水线制冰不同,这种工艺能让冰晶结构更致密、通透,官方宣称在同等环境下融化速度可降低20%。
即便如此,舆论的两极分化还是让这款冰块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一边是“贵得离谱”的溢价感,一边是“晶莹剔透”的品质调性。
支持者觉得省事、干净、体面——适合调酒、冷萃咖啡、露营等讲究场景;
反对者则认为定价脱离理性,甚至质疑缓冻工艺的真实性。有第三方实验指出,所谓的缓冻工艺对融化速度的实际影响不足5%,与宣传的20%相去甚远。
当然,还有不少机灵鬼:
在争议声中山姆客服的回应依然坚定:定制商品、工艺特殊、定价经协商确定。
毋庸置疑的是,哪怕被骂上热搜,这袋冰依然在热销,甚至在部分山姆门店出现短时断货的情况。
这块看似“看不见”的冰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成为一门显学。
卖冰的逻辑
如前文所属述,这款定价22.8元的冰块是由农夫山泉专供给山姆渠道的商品。
在冰品市场上,这个饮料巨头可不是新兵,反而是隐隐的幕后玩家。
早在2023年,农夫山泉就推出过160克装的便利店冰杯,单价高达4.4元,换算下来每公斤售价约27.5元,远高于此次山姆售卖的袋装冰(11.4元/公斤)。
在进入2025年后,农夫山泉冰杯加速布局便利店渠道,在北京小象超市、罗森、7-11等便利系统实现铺货,甚至搞起了“买饮料加1元得冰杯”的搭售活动。
而此次在山姆上线的袋装冰,是从便利店即饮场景向家庭/户外品质消费延伸的产品延展。
图源:山姆
这种延伸背后,有几个支点:
一是成本控制更精准。相比瓶装水,不需要瓶身、瓶盖和纸箱的袋装冰在包装上更节约,最大的支出是冷链运输和缓冻工艺。而通过在山姆渠道走量可以实现边际成本摊薄,提升利润空间。
二是复购空间更大。冰块不像水,有“拧开即喝”的便捷性,家庭用户往往一次买几袋,具备一定的复购粘性。
三是场景营销空间广阔。和橙汁、咖啡饮品等做组合销售构成“冰+X”的搭配选项,以此可打开新的流量入口和用户心智。
图源:小红书
在产品详情页里强调了适用于“调酒”“冷萃”“高端咖啡”,这说明农夫山泉在做场景教育,并试图从实际使用中证明其缓冻工艺的价值所在。
综合来看,这种包装下的高附加值不仅是农夫山泉惯用的策略,也正在成为新消费品牌提价的底层逻辑。
而在山姆的用户画像中,年消费超万元的会员占比过半,大部分家庭配有嵌入式制冰冰箱,对于方便、卫生和即用的需求要高于对便宜的执念。
换句话说,这袋冰块精准卡在了这群人对品质生活感知的空隙里。
卖冰是门小生意?
这看似是一袋冰的纷争,背后其实是一个体量惊人的潜力市场。
奥纬咨询数据显示,未来三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渠道增速将达39%,远超全渠道8%的增长率。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630亿元。
《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揭示了更微观的热度:冰杯销量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耗高达48杯,甚至超过了咖啡。
饿了么报告进一步印证了场景爆发:2024年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激增350%,“冰+酒饮”组合增长约300%。
不仅是农夫山泉,就连蜜雪冰城、盒马、伊利、蒙牛等品牌也都先后入了局。
蜜雪主打1元冰杯,盒马强调家庭冰袋;冰淇淋品牌奥雪、唐府也都推出了冰块新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553家制冰相关企业,其中近180家成立于2019年之后。由此可见,虽然入局门槛不高,但是市场热度却是年年高涨。
虽然市场看似热闹,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润并不厚实。
有行业人士透露,每售出一杯冰杯,毛利可能仅有0.1元甚至更低。
细算下来,成本的最大部分不是水,而是杯体、冷链运输和能耗设备。如果是跨区域销售,冷链物流成本会高达常温的3-4倍。
就是说,运输半径直接决定了企业利润的天花板。
相比之下,农夫山泉这样的品牌玩家拥有渠道优势、品牌溢价、终端话语权,因此可以在定价上获得更高的自由度,在毛利层面也远优于传统工厂。
而山姆的角色,则更像是一个精准场景渠道的放大器,它让产品形成规模叙事,进而占领认知高地。
要知道,冰块变现的不是水,而是对便利、审美、品质的心理定价。
这也说明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任何“可商品化的生活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下一波消费趋势。
高价冰是不是智商税
冰块卖22.8元的故事,乍看又像是一场品牌玩弄溢价话术的经典案例,但再细看,它也不只是“天价冰”的商业调侃。
从千岛湖水源,到32小时缓冻;从山姆家庭会员,到便利店的即饮冰杯;从蜜雪的1元策略,到盒马的99%回购率,冰块正从一块不起眼的辅料,悄然成为快消品市场的流量担当。
这不是农夫山泉第一次把水卖出新高度,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22.8元的冰到底值不值,最终答案藏在每一个用户的消费行为里。
                                    
最新更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