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始建于1958年,近七十年的岁月,见证了几代建研人的青春记忆。
本次修缮的核心理念是“光”——通过自然光与人工光的精妙融合,既保留老建筑的历史温度,又赋予其现代活力,最终呈现出最舒适的空间氛围。
自然光的最大化利用:在设计伊始,我们便确定了“优先依托自然光”的原则。礼堂南北侧墙面的窗户、顶层开口的侧窗,都是引入自然光的重要“通道”。为了更精准地利用自然光,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分析。
自然采光
阳光下泻
以夏至日为例,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我们清晰量化了不同时段的采光效果。
充足的光线不仅让室内充满“沐浴阳光”的温暖氛围,更有效地减少了人工光源的使用,这也是我们践行节能减排理念的关键一步。
然而,自然光并非“万能”,总会有些角落无法照射到,这时人工光成为最佳补充。我们的核心思路是“按需设计、场景适配”,从空间功能出发,为不同区域定制专属的灯光方案。
采光所能覆盖的全部面积
整个项目的人工照明色温定为4000K,营造明亮通透的灯光效果,既不会像冷白光那样刺眼,也不会像暖黄光那样昏暗,正好契合舒适办公的需求。
进入大门,一层的展示空间不仅是展示区域,还是连接二层办公区的通道。为了满足现代化使用需求,我们选择了线性光作为主光源。这种设计能够实现区域内均匀的照明,既满足日常展品展示的光照需求,也能灵活应对临时会议的人员交流。
接下来是南北两侧的楼梯,它们与环廊相结合,形成了上下自然联通的“对话空间”。这里的灯光设计不止是“照明”——除了基础的自然光与常规人工照明,我们还在台阶底部增加了氛围引导光。当灯光缓缓亮起,原本冷峻的钢架楼梯仿佛有了生命的活力,不仅解决了夜间行走的安全问题,也为空间增添了一份设计感与温度。
最后,我们来看核心的室内办公区域。这个空间的设计,以结构与建构美学为核心,宽阔的钢结构展现出力学之美,新旧材质的碰撞更营造出独特的张力。
灯光设计则旨在让这种美感得到“极致绽放”。在开敞办公区,我们采用上下分段隐藏的照明方式:通过线性洗墙灯照亮弧形穹顶,利用漫反射为空间提供柔和均匀的基础光;同时,灯具与钢架结构完美结合,做到“见光不见灯”,最大程度保留空间的整体美学。
而在办公桌面,我们则选择了落地台灯,提供局部基础光——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办公照明需求,又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空间结构的干扰,实现了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平衡。
回顾整个项目,我们没有将灯光视为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将其作为“空间的语言”——用自然光唤醒建筑的历史记忆,用人工光弥补光照短板、塑造现代氛围。最终,这座近七十年的礼堂,在光的映衬下,既保留了建研人的情感联结,又能从容应对当下的办公、展览、会议等多元需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